Files
ai_novel/novel1/chapters/part_1_火种纪元/chapter_1_金乌升起.md

11 KiB
Raw Blame History

第1章 金乌升起

1. 聚变之火

2045年12月7日上海崇明岛地下300米的环形大厅里林远站在主控台前指尖悬停在那个红色按钮上方三毫米处。他的白大褂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这是连续第七天没有换过的实验服。监控屏幕上十二个国家的能源部长和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面孔排列成矩阵每一双眼睛都紧盯着他颤抖的手指。

"点火序列最终确认。"AI控制员的声音在环形大厅里回荡"磁约束场稳定性99.998%,燃料注入完成,激光阵列充能完毕。"

林远深吸一口气闻到了地下实验室特有的金属与臭氧混合的气味。他的视线扫过主屏幕上的参数等离子体温度1.5亿摄氏度约束时间突破1200秒大关。这些数字在他视网膜上燃烧比头顶的无影灯还要刺眼。

"林博士?"联合国能源署代表的全息投影向前倾斜,"全世界都在等待。"

林远按下按钮的瞬间,时间仿佛被拉长成粘稠的糖浆。控制室内四十名科学家的呼吸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聚变装置深处传来的、如同远古巨兽苏醒般的低频震动。主屏幕上,代表能量输出的曲线开始爬升,像一条苏醒的龙缓缓抬起头颅。

"Q值突破10"数据监测员的声音突然拔高了八度,"我们做到了输入能量37兆焦输出能量——老天——输出能量412兆焦"

环形大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林远的膝盖突然失去力量,他不得不抓住控制台边缘才没有跪倒在地。透过模糊的视线,他看到实时监控里那团被磁场束缚的蓝色等离子体——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束稳定燃烧的人造太阳。

"金乌系统运行稳定。"AI平静地报告"当前能量转换效率1123%已并网供电。上海市区用电负荷的17%现已由本装置承担。"

德国能源部长的全息投影突然开始鼓掌,接着是日本代表,然后是所有人。掌声在混凝土浇筑的地下空间里形成连绵不绝的回响。林远摸到自己脸上冰凉的泪水,这才意识到自己哭了。

"林博士,"《自然》杂志主编的全息影像挤到最前面,"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林远看向监控屏幕。在能量输出曲线的上方另一个数据窗口正在跳动电价实时指数。随着每一秒过去数字都在下跌此刻已经跌破0.01美元/千瓦时的心理关口,而且还在持续下降。

"这意味着,"林远听见自己的声音沙哑得不像话,"从今天起,能源将不再是限制人类文明的枷锁。"

控制室外的走廊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安全主管跌跌撞撞地冲进来,手里举着平板电脑:"林博士!全球能源市场——"他的声音哽住了,"原油期货价格五分钟内暴跌78%,所有煤矿股票停牌!"

林远转向观察窗。透过三层防辐射玻璃,他看到那团蓝色火焰在环形装置中稳定燃烧,像一颗被驯服的恒星。在那一刻,他忽然想起导师临终前说的话:"记住,孩子,物理定律既是牢笼也是阶梯。但永远不要忘记——每当你以为触摸到了天花板,那可能只是另一层地板。"

警报声突然响彻整个设施。林远心头一紧但AI立刻报告"非技术性警报。纽约证券交易所触发熔断机制,伦敦金属交易所暂停所有能源类商品交易。"

林远走到观察窗前,将手掌贴在冰冷的玻璃上。聚变之火的蓝光透过他的指缝,在地面上投下摇曳的光斑。他知道,从此刻起,人类文明史将分为两段:聚变之前,与聚变之后。但他还不知道,这团火焰的光芒,终将在几千年后,照亮一个令人窒息的真相——人类刚刚抵达的,不是星辰大海的起点,而是物理法则为文明划定的第一道真正边界。

2. 能源归零时代

2045年12月24日格林尼治时间03:17全球能源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同时亮起刺目的红色警报。

东京电力交易所的量子计算机最先捕捉到异常。屏幕上代表电力批发价格的曲线在0.0001秒内垂直下坠最终定格在0.0000美元/千瓦时的位置。交易算法陷入逻辑死循环,这是它们诞生以来第一次遇到"价格为零"的数学定义。

"不可能..."值班工程师佐藤健二的手指悬停在紧急暂停按钮上方。他的视网膜投影上来自上海崇明岛的实时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聚变装置输出功率已达1200万千瓦且仍在指数级增长。最令人震惊的是Q值——能量输出与输入比——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数值此刻正稳定在10.3的位置闪烁。

同一时刻,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控制中心。主管安德烈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历史。北溪-7号管道的流量计数值归零这是七十年来第一次完全停运。"通知所有油田,"他的声音在颤抖,"立即关闭抽油机。"

华尔街的能源期货市场在开盘前就陷入疯狂。原油期货价格从87美元/桶直接跌穿0轴触发熔断机制。交易大厅里白发苍苍的石油大亨理查德·洛克菲勒五世呆立在电子屏前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新闻标题像刀子般刺入他的视网膜《聚变并网成功化石能源时代终结》。

上海超算中心的量子通信阵列正以每秒500TB的速率向全球传输"金乌"的运行数据。林远博士站在全息投影前,看着代表能源流动的金色线条从中国东部辐射向整个世界。他的手指划过东京、纽约、伦敦的实时能耗图表——所有曲线都在急剧下降,而代表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区块正在被一种全新的深蓝色吞没。

"这是真正的能源奇点。"林远轻声说。他的助手调出全球碳排放在线监测图,那条折磨了人类两个世纪的红色曲线,此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坍缩归零。

巴黎协定的目标被提前25年实现而没人预料到实现方式竟是如此彻底。国际能源署的超级计算机在十分钟内更新了全球能源展望报告到2046年第一季度末传统发电厂将全部转为备用设施。报告末尾用加粗字体标注建议各国立即启动能源税制改革。

但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非洲大陆。撒哈拉以南的微电网一个接一个接入全球聚变网络埃塞俄比亚乡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在夜晚看清课本上的字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AI在评估报告中写道"全球能源贫困将在72小时内成为历史名词。"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玛莎·陈教授正在直播解说:"这不是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经济范式的彻底颠覆。当能源成本趋近于零时整个GDP核算体系都需要重构..."她的全息影像突然闪烁起来——全球视频流量在此时达到历史峰值,导致带宽临时过载。

深夜的上海外滩,聚变反应堆的蓝色辉光取代了霓虹灯。黄浦江上游弋的货轮纷纷抛锚停泊——它们的船长收到了航运公司的紧急通知:所有燃油动力船舶即刻停运,等待改装聚变推进系统。江风拂过林远的面庞,他望着对岸陆家嘴依然璀璨的灯光,突然意识到这些光芒的源头已经永远改变。

在阿拉斯加输油管道的终点站最后一滴原油正从阀门渗出。操作员杰克逊下意识地伸手去接黑色液体在他掌心映出扭曲的倒影。三十年的职业生涯在这一刻终结他却感到一种奇特的释然。抬头望去安克雷奇港上空一架刚刚完成聚变动力改装的波音797正划破北极圈的夜空尾迹中不再有碳烟只有电离空气留下的淡淡蓝光。

能源归零时代的第一缕曙光,正照亮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

3. 旧世界的终结

2045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的跨年灯光秀被取消了。

林远站在崇明岛地下控制中心的观测平台上,透过厚厚的铅玻璃窗注视着"金乌"装置。那团被磁场束缚的蓝色等离子体在环形舱室内稳定地旋转着像一颗被驯服的微型恒星。监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数据等离子体温度1.52亿摄氏度约束时间突破300秒能量输出比Q值稳定在10.3。

"林博士,全球能源交易所刚刚关闭了。"助理王岩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石油期货价格跌到负值,华尔街有十七家投行宣布破产。"

林远没有回答。他的目光落在控制台另一侧的屏幕上,那里显示着全球碳排放曲线的实时监测数据。那条曾经令人绝望的红色曲线,此刻正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下俯冲。

"北京来电,要求我们立即启动全球能源网络联动协议。"王岩继续汇报,"欧盟能源部长正在召开紧急会议,美国国会已经通过特别法案,要求我们提供技术细节。"

林远终于转过身来。他的白大褂上还沾着三天前点火实验时的咖啡渍。"告诉他们,这不是技术问题。"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记重锤敲在控制室里每个人的心上,"这是物理法则的礼物——也是枷锁。"

控制室突然安静下来。只有"金乌"装置发出的低沉嗡鸣回荡在空气中那是磁场线圈调整时产生的17.3赫兹共振频率。

"十分钟前,非洲联盟所有微电网都接入了我们的聚变网络。"王岩调出另一组数据,"撒哈拉以南地区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

林远走到窗前,看着窗外。透过地下三十米的岩层和层层防护,他仿佛能看到地面上正在发生的剧变。航运公司正在紧急改装聚变动力系统,航空公司宣布所有燃油飞机停飞,中东的油田纷纷关闭井口——这些曾经支撑人类文明的黑色血液,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无用的废料。

"通知月球基地,"林远突然说,"暂停所有氦3开采作业。"

王岩愣住了:"但是博士,我们的燃料储备只够运行三个月——"

"执行命令。"林远的声音不容置疑。他指向屏幕上的一组数据,"看到这个波动了吗月壤中的氦3富集度比预期低了12.7%。这不是测量误差,这是物理法则在提醒我们——没有免费的午餐。"

控制室里,工程师们面面相觑。他们刚刚创造了历史,却在这位总设计师眼中看到了某种更深远的忧虑。

"准备新闻发布会吧。"林远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眼睛,"告诉全世界,我们点亮了新的太阳——但别忘了提醒他们,即使是太阳,也有熄灭的一天。"

当夜,上海外滩没有往年的激光秀和烟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崇明岛地下的一束蓝色光芒,穿透云层直射天际。那是"金乌"装置测试等离子体溢出时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在夜空中划出一道冷冽的蓝线。

地面上,成千上万的人抬头仰望。他们不知道,这道蓝光不仅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人类刚刚触摸到了物理法则允许的上限,而这条界限,将永远禁锢着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