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KiB
2. 往返月球如履平地
2046年5月18日,林远站在酒泉发射中心的观景台上,看着第三十七批月球货运舱升空。聚变推进器的蓝色尾焰在晨光中几乎不可见,只有空气被电离产生的微弱辉光勾勒出飞行轨迹。
"发射窗口现在是每两小时一次。"总工程师张明走到他身边,递过一杯咖啡,"自从改用聚变推进,我们彻底告别了轨道力学计算。现在就像安排公交车班次一样简单。"
林远接过咖啡,目光追随着已经变成天空中小黑点的货运舱。他的视网膜投影上实时显示着飞行数据:加速度3.2g,速度每秒12公里,预计1小时47分钟后抵达月球静海基地。
"货运成本呢?"林远问道。
"每公斤0.37元人民币。"张明调出全息报表,"比去年同期的化学火箭降低了99.8%。现在从月球运回一吨氦3的能源成本,只相当于它在地球上产生能量的百万分之一。"
控制中心突然响起一阵掌声。大屏幕上显示,刚刚发射的货运舱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加速,正以恒定速度飞向月球。聚变推进器的优势在此刻显露无遗——不需要考虑燃料消耗的霍曼转移轨道,而是近乎直线的弹道飞行。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张明压低声音,"现在私人月球旅游的报价已经跌破十万人民币。下个月有个深圳的初中生团队要去月球夏令营。"
林远走向控制中心的落地窗。窗外,十二个发射台整齐排列,其中八个正在同时准备发射。自动装填机械臂将标准集装箱大小的货运模块送入聚变推进舱,整个过程像流水线作业般精准高效。
"氦3消耗数据给我看看。"林远突然说。
张明愣了一下,调出另一个界面:"单次货运消耗氦3约0.03克,相当于......"
"相当于每天往返月球一百次就要消耗3公斤。"林远快速心算,"一年就是一千公斤。这只是货运,还没算上客运和采矿设备运输。"
张明困惑地看着他:"但这跟产出相比微不足道啊。静海基地现在每天能精炼50公斤氦3......"
林远没有回答。他的视网膜投影切换到月球基地的实时画面:自动采矿车在灰色月壤上行驶,像一群勤劳的蚂蚁。但画面边缘,几台新型钻探机正在向更深处作业——那是他秘密批准的"月核计划"。
"林博士!"通讯官突然喊道,"静海基地报告,第七采矿车在第谷环形山边缘发现了异常地质结构。"
林远快步走到主控台前。月球传回的扫描图像显示,环形山底部有一个直径约200米的圆形区域,氦3浓度比周围高出30倍。
"立即派勘探队。"林远下令,"等等——我亲自去。"
三小时后,林远穿着轻便的月球服站在第谷环形山边缘。聚变推进的客运舱让他从地球到月球比从北京到上海还快。脚下月壤在加压靴下发出细微的碎裂声,面罩上的数据显示外部温度零下170摄氏度。
"就是那里。"地质组长指着前方。在环形山底部,一片异常平坦的区域反射着刺目的阳光。勘探机器人传回的数据在林远面罩上跳动:氦3浓度达到惊人的0.015%,是普通月壤的150倍。
林远蹲下身,手套拂过月表尘埃。这些看似普通的灰色粉末,是人类文明的命脉。他打开全息扫描仪,向深处探测。图像显示,这个富集区向下延伸至少三百米,形成一个罕见的"氦3矿脉"。
"博士,您看这个。"地质组长突然惊呼。他指向扫描图像底部——在矿脉最深处,有一个不规则的球形空洞,直径约五米。空洞内壁光滑得反常,像是被极高温度瞬间熔化形成的。
林远的心跳突然加速。他调出历史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这个特征与二十年前NASA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发现的异常结构相似度达87%。
"暂停开采。"林远突然下令,"把这片区域划为科研保护区。"
返回客运舱的路上,林远的思绪纷乱。聚变推进让月球旅行变得如履平地,但月球本身却藏着太多未解之谜。当舱门关闭,聚变引擎启动时,他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灰色月面,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人类对这座"氦3圣殿"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自家后院熟悉。
客运舱以1.5g加速度平稳升空。林远看着重力指示器从0.16g逐渐归零,然后地球的蓝色弧线出现在舷窗外。如此轻松的往返,让月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体,而变成了人类后院的一座矿山——一座他们正在疯狂开采,却对其本质一无所知的矿山。
当客运舱进入地球大气层,等离子体火焰包裹舷窗时,林远想起导师的话:"当你把奇迹变成日常,就该警惕了——那往往意味着你忽略了最重要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