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KiB
1. 反物质引擎的真相
2046年7月11日,林远站在上海航天研究院的绝密实验室里,注视着悬浮在磁约束场中的那个微型装置。它看起来像一颗被剖开的金属核桃,内部结构精密得令人窒息。
"这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反物质引擎?"林远的声音在实验室的静音场中显得格外清晰。
项目负责人赵明哲推了推眼镜,全息投影在他指尖展开:"严格来说,是正电子湮灭推进系统。我们每天能产生0.1微克反物质,储存在这个彭宁离子阱中。"
林远走近观察,磁约束场在他靠近时自动增强,防止任何意外泄露。装置核心处,几个肉眼几乎不可见的银色光点在做着复杂的轨道运动——那就是被减速冷却的正电子。
"能量转化效率?"
"实验室环境下达到35%,"赵明哲调出数据,"但实际飞行测试只有12%。"
林远皱眉。这个数字远低于理论预测。他转向墙上的全息屏幕,上面显示着上周的飞行测试录像:一架改装过的空天飞机尾部喷出蓝色火焰,在3秒内加速到10马赫。
"你们给媒体看的不是这个版本吧?"林远突然问道。
赵明哲的笑容僵住了。他切换屏幕,显示出另一个画面:同样的飞机,但尾部喷出的是炫目的白色光焰,加速度数据被修改成惊人的50马赫/秒。
"公众需要希望,林博士。"赵明哲压低声音,"反物质引擎是星际旅行的象征,能提振整个文明的士气。"
林远走向实验室角落的控制台,调出原始数据。真相很快浮现:所谓的"反物质引擎"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骗局。飞行器的主要推力来自聚变能驱动的激光推进系统,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仅占5%,主要用于制造视觉效果。
"你们用聚变能来制造反物质,再用反物质制造假象?"林远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这简直是能量永动机的谎言!"
赵明哲的表情变得严肃:"您知道制造1克反物质需要多少能量吗?相当于43颗广岛原子弹。我们现有的技术,反物质只是能量的搬运工,不是创造者。"
全息屏幕切换到太阳系地图,上面标注着所谓的"反物质飞船"航线。林远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测试飞行都在近地轨道进行,从未尝试过脱离地球引力圈。
"因为根本做不到,对吗?"林远指着数据,"你们的系统无法持续产生足够推力进行星际航行。"
实验室的门突然滑开,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进来。林远立刻认出了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钱卫东,反物质项目的最高负责人。
"林博士,欢迎来到幻象工厂。"钱老的声音平静得出奇,"你知道为什么古代航海家要绘制海怪地图吗?因为未知的海洋需要神话来填满。"
他走向主控台,调出一组复杂公式:"反物质引擎的理论极限就在这里——量子隧穿效应导致储存效率无法突破10^-6。我们投入了聚变时代90%的科研预算,结果只证明了一件事:物理法则不允许廉价的反物质生产。"
林远看着墙上的宣传海报——一位宇航员站在火星表面,背后是标着"正电子动力"的飞船。海报底部写着"火星单程旅行仅需39天"的诱人承诺。
"所以那些报道...那些火星殖民计划..."
"全是泡沫。"钱老关闭了所有全息投影,"我们用聚变能模拟反物质效果,用激光推进伪装革命性突破。但真相是,我们被卡在了太阳系里。"
实验室陷入沉默。磁约束场中的正电子依然在不知疲倦地旋转,像一个个被囚禁的幽灵。林远突然明白了这个项目代号"凤凰"的讽刺意味——神话中能浴火重生的生物,现实中却只是聚变火焰伪装成的假象。
"理事会知道吗?"林远最后问道。
钱老苦笑:"他们更愿意相信我们即将突破光速。毕竟,谁愿意告诉110亿人,他们注定被困在这个恒星系里?"
离开实验室时,林远回头看了一眼。透过观察窗,他看到赵明哲正在调整某个参数,磁约束场中的光点突然变得更加明亮——又是一个为明天媒体参观准备的"性能提升"。
走廊的电子屏上正播放着最新宣传片:反物质动力飞船冲破太阳系边缘的动画,解说着激动人心的话语:"人类即将开启星际旅行新时代!"画面切到街头采访,一位年轻人眼含热泪:"我为生在这个时代感到幸运,我们终于要走向群星了!"
林远关掉了自己的神经链接接收器,让那些欢呼声瞬间消失。在绝对的寂静中,他走向电梯,身后实验室的门缓缓关闭,将那个精心维护的谎言继续封存在磁约束场和公众期待之中。